清水混凝土工业风格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清水混凝土打造的工业风格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用清水混凝土打造的工业建筑风格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它不仅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也挥别了对能源无度攫取的过去。其粗砺不羁的清水混凝土工业建筑风格更是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与开发的重点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扩建而成,而城市未来馆的前身则是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及烟囱。经历了全方位改造后的原南市电厂已经蜕变为功能完善、空间整合、动线清晰的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165米高的原南市发电厂烟囱矗立于黄浦江边,于世博会期间变身为超尺度温度计而为大众熟知。毗邻的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几经风雨终于蜕变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是针对日后博物馆人流量规模对停车的较大需求,对车库的功能需求变得名正言顺。

选择在烟囱下加建车库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尝试,设计在局促的场地中展开。建筑100×20×9米的体量沿道路伸展,呈“U”字形将底部直径16.8米的烟囱环抱,与博物馆北部中庭对应。在对材料的选择上,现浇清水混凝土与烟囱粗犷的混凝土壁展开对话,完全暴露的结构向老厂房致敬。150厚的清水混凝土墙体连续翻折包裹着建筑所需要的功能:底层的汽车库、二层的自行车库以及两端的坡道。

2层人视高度处通长的横向开槽对应着路边行道树的树冠,透过其远眺便是浦江对岸。1000平方米的屋顶滨江平台令一切活动变得有趣,9米的高度越过树冠,浦江两岸一览无余。通过白色廊桥与博物馆主厂房联动,为日后提供艺术品展示平台提供可能。烟囱旁的三角形无柱楼梯悬挂于清水混凝土上,游走其中,烟囱触手可及。一条廊桥直插烟囱内部。4个天井为二层提供自然采光的同时,也使来访者可随时仰头感知到烟囱的存在。白色卵石令光线在二层空间弥漫,清水混凝土花格洞则是对面老厂房橙红色消防楼梯的抽象,令这层空间更具艺术气质。事实上,建筑师在设计之初便将二层空间的日后使用功能留有多种可能,或为自行车库,或为艺术家工作室,或为滨江咖啡厅。

它以一种历史叙事的方式结束了其辉煌的工业时代的使命。六年的艰辛设计历程见证了一个昔日能源输出的庞大机器如何转变为推动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引擎。它的落成将改变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艺术格局,并将与展示古代艺术的上海博物馆、展示近现代艺术的中华艺术宫互相呼应,使上海艺术展藏的格局更为完整,脉络更为清晰。它对原有南市电厂的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让厂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特征得以体现,同时又刻意保持了时空跨度上的明显痕迹,体现新旧共存的特有的建筑特征。它以开放性与日常性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以空间的延展性蓄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不仅给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关系创造诸多机会,更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最大可能性。它以多样性与复合性的文化表达诠释人与艺术的深层关系,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展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探索氛围。

它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清水混凝土艺术馆,一个公平分享艺术感受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生活平台。














































































